关注食品安全 关爱健康生活
主办:海南省食品安全协会  指导单位: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首页


地址:海口市青年路7号滨江花园2栋405室

电话:0898-65384931

网址:www.hifsa.cn

邮箱:1013831649@qq.com



项目合作

农民中专班 孵出致富带头人

  近日,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老师陈晓明从五指山赶往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丹录小学,为当地农民教授槟榔种植。

  为了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从2008年起,海南省开始在省农校、省农林科技学校、省民族技工学校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育,陆续举办了“农民中专班”,送教上门,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致富“双带头人”,提升村委会干部组织管理能力,从而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

  “农民中专班”学制三年,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现场教学,边讲解、边操作,学生易懂好记。已经持续了9年的“农民中专班”目前全省在读学生已达10733人。

  坚持9年为农民送教上门

  2008年,李芳伟到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出任校长时,学校正面临发展低谷。农业中职学校招不到学生,面临停办的危险。

  为找到问题的症结,李芳伟和学校教师们一起,深入农村进行调研。与各地乡村干部群众交流时发现,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很少直接回到农村,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年纪超过40岁的人群。这群农民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素养和经营理念相当缺乏,已经过了上学的最佳年龄,同时“上有老、下有小”,没有条件到学校再接受全日制教育。

  要让农民不离家脱产学习,同时又能享受正规的职业教育,李芳伟决定先从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起,把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在培养实用技术上下功夫。

  2008年9月,省农林科技学校开始探索校村共建的模式,将课堂设在村委会或乡村学校;经费方面,教学由学校承担,教室、学生交通补助由村里解决;班主任由学校选派教师担任,班长由村干部担任。

  “农民中专班”改变了以往给农民集中两三天的授课模式,而是给农民提供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课程。“很多老师都是坚持了9年。”陈晓明说,为方便村民上课,教学点基本上都设在田间地头或乡镇政府。交通不便,教师常常是扛着铺盖、带着教学仪器、坐着摩托车送教下乡。

  同时,学校规定了“农民中专班”的总课时和总学分。学生不论何种原因缺课时数超过30%以上,或者随意迟到、早退等违纪次数达到总课时50%以上,该门课程学分为0;没有修满120学分,就不能毕业,拿不到中专文凭。

  李芳伟说,学校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编写校本教材,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把课堂搬到离农民最近的地方,激发了农民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和信心。

  形成带动作用 农民尝到技术甜头

  “只有走下去,才知道农民们对技术有多么渴望。”陈晓明说,每次上课,不少村干部和农民都是早上5点多起床,从村里走上20多公里的公路才能赶到乡里的课堂上课。可喜的是,现在“农民中专班”的毕业生中,有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有的在村委换届选举中当选村干部。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罗葵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林美娟一直让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的老师们印象深刻。“上课时神情特别专注,笔记记了厚厚的几大本。”陈晓明回忆,林美娟2008年入学前还是一个小组长,是“农民中专班”的第一批学生。有次上课中午午休,她和我聊天,说人工收割费时费力,正在犹豫是否要买一台收割机。“我当时非常支持她,林美娟成了她们村第一个买收割机的农民,走出了致富的第一步。从此,林美娟边学边用,不仅自己的槟榔产业得到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农户增产增收。”

  如今已是保亭南林乡副乡长的林美娟,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农民中专班’,就没有我的今天。”

  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五大村党支部书记李光明,2010年进入“农民中专班”学习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土壤特性,在自家的10多亩荒地上大胆尝试种植哈密瓜,当年喜获丰收。为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他组织23位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承包了100多亩沙地种植哈密瓜,并提出“一带四”的帮扶方案,要求合作社成员同时帮助4个农户。如今,李光明和他的团队打造出了五大村“哈密瓜”品牌。

  “农民中专班”不仅教给农民实用技术,还教他们文明习惯的养成,改善了农村的风气。刚入学时,很多农民学生在课堂上接电话、吸烟、喝酒,在教室内外乱吐槟榔渣;经过教育,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已基本杜绝,农民的文明意识明显提高。

  建立实训基地 帮更多农民创业致富

  起初,“农民中专班”的授课对象主要针对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现在已经扩展到普通农民。同时,我省在“农民中专班”的基础上探索“农商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一体化实践基地建设。如省农林科技学校建立了南圣“农商旅一体化”实训基地、保亭“六弓鹅”养殖实训基地、番阳“综合生态养殖”实训基地等,以带动更多农民创业致富。

  “六弓鹅养殖实训基地”是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的教学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也是海南省教育厅联手扶贫培训基地。“六弓鹅”是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与保亭隆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打造的特色品牌。合作社理事长陈永平就是学校第一届“农民中专班”毕业生。

  2010年,陈永平成立了“六弓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六弓鹅”商标。为了规范产业品牌,省农林科技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当地农村进行调研,制定了“六弓鹅”饲养标准和管理规范、编写专用教材,对合作社成员以及当地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有能力、有条件、想做事的贫困户重点帮扶,进行登记造册、跟踪服务。对没有条件饲养的贫困户根据生产需要安排他们到基地帮工,按规定发放工资;对条件较好的合作社成员引导和鼓励他们进入下游产业链,如全鹅宴农家乐、鹅产品销售等。

  如今“六弓鹅”已成为保亭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2015年,基地所在的田圮村委会在特色产业带动下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

  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实习和教师科研提供平台,还主动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通过专业合作社规范生产技术和管理流程,让农民转变为具有农、商双重身份的从业人员。

关闭